【记】福建德化瓷千年窑火瓷韵新
德化县陶瓷旅游观光工厂,工人把制作好的冰墩墩雪容融摆上架子。
福建泉州的德化白瓷因独一无二的白蜚声世界,有白之誉。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当地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文创品与海内外品牌合作,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福建泉州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是老字号月记窑的所在地,月记窑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旁边一间工坊制作陶瓷的青年匠人李德鹏说,陶瓷生工业化后,传统窑炉曾一度沉寂,现在,月记窑再度活跃起,点火次数多了,还举办了非遗柴烧盛典。
德化白瓷因其独一无二的白蜚声世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白,所人物瓷塑尤负盛名,神态栩栩如生。千百年,德化县窑火不断,宋元之后,陶瓷大量外销。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德化县的手艺人更加注重创新,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设计生文创品,让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传承工匠精神,吸引人才聚集
德化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当地人说,陶瓷是火的艺术,72道大工序,200多道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代陶瓷人。
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3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19家非遗传所。在泰峰陶瓷艺术馆内,工艺美术大师许瑞峰说,传所采用研发带徒交流旅游等方式传承技艺,经常举办讲座,并走进工艺美术学授课传艺。
德化县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陶瓷爱好者前。石鼓村仙境村等地目前已有100多家工坊,自各地的陶艺爱好者在此创业,前店后坊,自自销。匠人孙文炸把工作室取名为乐昔窑,表达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志向。游芸工坊的阮素珍,与丈夫一起创业,两人成为一对柴烧艺侣。
不仅如此,德化县还为青年艺术家建立了一座文创社区新秀园,目前有64名人才进驻,已涌现出20多位省级陶瓷大师。
年,德化县还注重挖掘整理陶瓷文化内涵,下大力气保护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泉州申遗成功的22处遗点,有德化窑的屈斗宫遗址和尾林内坂遗址。相关保护工作一直稳步开展,考古队先后从发掘6座古窑炉,出土宋代至清代瓷器标本上万件。
创新传统手艺,推动业链升级
许氏瓷塑第六代传人许瑞峰,成功研制出被称为华红的红釉瓷和宝石釉瓷,又独创实心瓷塑技艺;新生代的连紫华借鉴唐卡表现手法,创造出一种新的德化瓷品种极彩;成艺陶瓷公司的上釉新技法,收获不少年轻人喜爱古老的技艺,在德化陶瓷人手上不断改进超越。
10秒钟,一块泥土滚压成盘子;只要几秒,就能完成注浆工序在陆升福建集团公司车间,20多条智能化生线使能大增,原有的手工拉坯每人每天最多做200件,现在改用智能机器手,每台每天完成3000件,成品率更高。该县的陶瓷智能装备研究和高科技陶瓷试研究每年推广自动化生线100套以上。
新业态下,业链在重整。如瓷生活文化创意业园采用众创众筹众包的经营模式,上游与100多名设计师合作,下游连着20多家工厂。该业园总经理徐海燕介绍,社交软件上新潮的风漫画插画等创意,通过跨界合作,很快就在德化县被做成精巧时尚的陶瓷品。
非遗手艺也在助力乡村振兴。记者在上涌镇曾坂村看到,村里数十栋古民居,有的被改建为家风家训馆,有的成为工艺美术学的教学实践基地,村里的古窑址古官道古廊桥也得到修整保护。最,华姓氏白瓷艺术馆在该村建成开放,288个姓氏各做成一尊白瓷,经艺术化处理的汉字立在老宅里,妙趣横生。
德化县委书记黄文捷表示,2021年德化县陶瓷业值达459亿元,德化瓷这张名片越擦越亮。
提升设计水,拓展合作渠道
为了让外界更好认识体验陶瓷文化,德化盘活千家工艺展馆室和陶瓷工业展馆,依托全县3000多家陶瓷企业,培育了8家观光工厂300多家旅游伴手礼开发企业,通过串点成线,形成一城瓷器百馆游。精美的瓷器要做出,还要传出去。白博物馆馆长陈仁海说。
目前,德化70的陶瓷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家和地区,外销货量最大的是西洋风格的工艺品,尤其是一些节日的礼品以及儿童手绘等。德化的际艺术家驻地计划吸引了几十位外专家参与,他们逐渐与当地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此外,不少海内外知名品牌机构主动与德化县合作,制作陶瓷类衍生品。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的陶瓷版,都自德化县的顺美集团公司。这家公司仅各式储钱罐的年出口量就达800万,该公司总经理郑圻增说我们模型库里的样品多达几十万种,有自主设计的,有样加工的,很多是与海外客户同设计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