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岭南粤色游走广州十三行,你可了解金山银海的传奇故事?
作者 广旅游
广州,因贸易而兴盛,时至今日,依然是南海岸线上的一座巨港。
广州的世界地位令人瞩目,但与这座城市相关的一段重要历史,却很少被人提及。
西方人认为,是从十三行开始,就进入了现代史。从粤商开始,商贸的脚步走向了世界,在际贸易的舞台崭露头角。
风雨百年后,十三行那段荣辱兴衰的历史已经不再被提起。但那一路留下的十三行贸易精神仍然留存着。
对世界的友好包容开放的眼光敢于冒险的商贸精神,这仍是广商贸和经济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底气。
瑞典沉船哥德堡号曾三次到,这是哥德堡号商船停泊在黄埔港的模拟场景。
公元1685年,康熙皇帝为了振兴沿海经济,解除了自明朝以三百多年的海禁,宣布开海通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粤海关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俗称十三行,后行商家数变动不定,但十三行早已成为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
民时期的粤海关
如今的粤海关
到乾隆二十二年,因为种种原因,仅保留广州一口通商。于是广州成为清朝开关后西方商船的黄金口岸,十三行商馆区各商贾穿梭,江面上万舸竞舤。出口的是丝绸瓷器茶叶土布类,而从外进口的是织品棉花金属香料等。
1685年设于广州五仙门内的粤海关监督衙署半场景
尽管按政府规定,外商不能住在城内,只能住郊外或黄埔港,但休息日,商人或水手们也可以进市区。清初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可见十三行之繁华富庶。
岁月流转,往日十三行的样貌,早已被繁华的城市街道所隐没。但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十三行历史博物馆,去了解那段辉煌的商业史。正是在那一时期。商人的脚步,开始迈向世界。在际贸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17年1月9日,广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锦纶会馆粤海关博物馆等等10个参评单位荣获广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称号。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主题船图片源于文化广州
2017年9月,十三行博物馆与广州市客轮公司联合打造,推出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主题船。游船停泊在西堤码头,供游客参观,游客可以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主题船上了解到当年的世界贸易史,顺着当年的航道感受那珠江帆影的气魄,体验不一样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西堤码头
主题船票价80元人
游船时间40分钟
在领略了船上看历史的趣味之后,你还能在西堤码头登陆,顺势到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陈馥敏摄
十三行博物馆位于广州文化公园内,这里是当年清代十三行商馆区,属原址重建,历史氛围浓厚。馆珍藏着无数在十三行进贡或出口的奇珍异宝,1600多件精美馆藏和独具匠心的布置,让人仿佛一下子就走进曾经繁盛一时的十三行。
馆常设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和王恒冯杰伉俪捐赠文物专室陈列展,以大量珍贵的文献史料和海内外遗存的文物,展示十三行的辉煌历史。
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五常家具以及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在眼前一一亮相,一幅幅画像展现出绚烂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外销的茶叶丝绸瓷器以及精美工艺品,曾在西方掀起的一股强劲的风。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出的广彩精品精美异常郗慧晶摄
十三行博物馆的展品吸引不少市民观赏郗慧晶摄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文化公园管理处
开馆时间二至日9001700,一为闭馆时间。
进馆方式实行凭有效证件换票的方式,观众可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到文化公园正门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票心免费领票。
预约讲解可通过电话微信公众号广州十三行博物馆预约功能提交信息
在十三行历史博物馆的大厅,陈列着一只印有1757字样的瓷碗。1757年,正是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的时间节点。瓷器,从某种程度上,固化了一段历史,而十三行的贸易精神,却存续至今。
十三行博物馆陈馥敏摄
佛山石湾,素有南陶都之称,以传统艺术瑰宝mdash;mdash;石湾陶艺闻名于世。这里的匠人仍然在延用古法,塑造独具特色的陶瓷工艺品。从炼泥揉泥拉胚利胚hellip;hellip;匠人们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使得石湾出品的陶瓷大受欢迎。
广石湾陶瓷博物馆吴丹摄
陶塑壁画,制陶场景
镇名气最大的要数南风古灶,作为石湾第一名灶,这里五百年窑火不绝,有陶瓷活化石之称。从1505年至今,两座龙窑每月开窑两次的传统,从未曾间断过。
出的工艺品,最为惊艳的当属于广受赞誉的石湾公仔mdash;mdash;又称石湾艺术陶瓷佛山陶塑,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石湾公仔图片源于金羊网
你还可以在镇上的广石湾陶瓷博物馆行走,细细了解陶都的前世今生和陶艺的精髓,还可以游逛附的公仔街,漫漫淘选一些你喜爱的陶瓷工艺品,收获满满地回家。
地址佛山市禅城区高庙路56号南风古灶
门票25元人
开放时间8301730
时代更迭,那段充满荣耀和无奈的岁月,早已湮没在高楼之间,成为肉眼无法探知的历史。
生于当下,时代赋予我们更多的选择,但双手浸泡在传统里的匠人,并没有离开燃烧了500年的窑炉。
踏进历史河流的学者,也能通过文字和自己的祖辈相见。许多人未必记得那些历史的细节,但一个个经历蕉风椰雨,仍然一往无前的传奇故事,却赐予人们永恒的信仰之光。